仁是天地生物之心,表示仁是宇宙生生不息的真几与根源。
在惠栋看来,三十日阳亏即是无极(月相已不见)。是否由此可以推出坤无元呢?当然,坤无元本身也有两种解读,一种可以理解为没有独立的坤元,一种可以理解为坤没有元。
譬如于众沤,而知其体即是大海水,则直目众沤为大海水可也。作为太极的三画之乾是乾元。朱子并非乾元、坤元的二元论者。既然是具而未离,则不能以经验时间中的先后来理解三者。[37]姚配中则对荀、虞进行变通的解释,其解虞翻谓:以元不可见,终亥出子,藏于中宫,因其始动以目其未动,故独系之复初。
乾元亨者,阳始通阴,阴阳交会也。36 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卷7,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79页。[63] 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66页。
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家仁学是积极的生态哲学,佛、道是消极的生态哲学[76]。通过对情感与意志、欲望、知识,特别是情感与理性的关系问题的探讨,我们发现,所谓意志、欲望、知识等,都与情感有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情感需要、情感内容决定的。同年发表的论文《论理学范畴系统》,明确提出了儒家哲学就是情感哲学。最近两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的现代新儒家哲学和21世纪的当代新儒家哲学。
[33] 蒙培元:《情感与理性》,第123页。这种宇宙关怀,实际上是生态哲学最伟大的精神遗产[86]。
这方面的代表作,即著名的论文《人是情感的存在》。[67] 蒙培元:《儒家的德性伦理与现代社会》,《齐鲁学刊》2001年第4期。并指出朱子学说从根本上说是存在论的,就因为其学说的基点是天人合一论的,人与自然是一体的[29]。[86] 蒙培元:《〈中庸〉的参赞化育说》,《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22] 蒙培元:《中国哲学中的情感问题》,2000年5月在台湾某大学发表的演讲。[24] 蒙培元:《中国的德性伦理有没有普遍性》,《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41] 专著《中国心性论》出版于1990年。这就是说,这种生态哲学的根本精神就是仁爱的情感:爱护自然界的生命,这就是一种生态哲学,它不仅看到了人与万物之间的生命联系,而且看到了自然界一切生命的价值,它们是值得同情的,值得爱护的,这本身就是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态度。
所谓‘实感,就是来自生命存在本身的真实而无任何虚幻的自我感知和感受。孟子这种‘知爱其亲、‘知敬其兄之‘知,应该说就是‘良知,但真正说来仍然是一种情感的反应,或者说是一种情感意识。
自从孟子提出‘仁民爱物的学说之后,‘爱物就成为儒家生态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其实质是在人与自然界的万物之间建立起以情感为基础、以仁为核心的价值关系。庄子这样的心灵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心灵,光明的心灵,就是自由境界[60]。
因此,蒙培元指出:宋明理学是讲‘性理的,‘性理虽然与情感有密切联系,但不如‘情理来得更直接。[③] 蒙培元、郭萍:《情感与自由——蒙培元先生访谈录》,《社会科学家》2017年第4期。但是,中国的生态哲学要进入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发生作用,就必须实现‘现代的转换,这也是毫无疑问的。[19] 蒙培元:《论中国传统的情感哲学》,《哲学研究》1994年第1期。[85] 蒙培元:《从中西传统人权观念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权》2002年第5期。学界长期存在一个误解,以为冯友兰只重理不重情。
[49] 蒙培元:《中国文化与人文精神》,《孔子研究》1997年第1期。[⑦] 已有学者指出,在冯友兰那里,如果说了解‘真际需要的是理性的、逻辑的方法,即‘正的方法,那么,贯通‘真际与‘实际、达致人生境界的‘天地境界,需要的则是将‘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即体验的、情感的方法)结合起来。
[⑨] 由此可见,蒙培元的情感儒学乃是一种否定之否定。[24] 往下说,情感是生活的真情实感。
情感本身就能够是理性的,在情之自然之中便有必然之理。[88] 蒙培元:《为什么说中国哲学是深层生态学》,《新视野》2002年第6期。
【作者按】本文作于2023年8月,原刊《光明日报》理论版2023年9月11日哲学专刊(原刊删除了文献注释)。[②] 蒙培元:《论王夫之的真理观》,载《中国哲学史论文集》第二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明清之际以来的儒家情感哲学复兴。(一)心灵境界论蒙培元提出了自己的不同于冯友兰的境界论,即心灵境界论。
[36] 蒙培元:《情感与理性》,自序第2页,第22、130、165、132、398、309页。[80] 唯其具有存在论层级的普遍意义,这种生态哲学才能涵盖生态伦理和生态美学:儒学是一种人文主义的生态哲学,即在人文关怀中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其中包含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的丰富内容。
正是在对宋明理学的独特理解和深度诠释中,蒙培元提炼和发挥出了自己的情感哲学。人类同情心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将这种情感施之于自然界,作为仁的实现,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贡献。
出版了专著《情感与理性》(2002年)。[20] 蒙培元:《情感与理性》,第310页。
(二)情感与理性的关系问题这里关键的理论问题是情感与理性的关系问题。[31] 蒙培元:《朱熹哲学生态观》,《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5期。正因为如此,它并不完全排斥一切竞争,它可以而且能够融入新的时代,在新的竞争中形成新的和谐,从而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67]。《汉末批判思潮与人文主义哲学的重建》,《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蒙培元在其数十年的研究工作中(从1980年的论文《论王夫之的真理观》[②],到2017年的访谈《情感与自由》[③]),不仅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力重新梳理了儒家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而且以其深刻的思想洞见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哲学思想体系情感哲学(学界称为情感儒学),包括其中涵摄的次级理论心灵哲学和生态儒学[④]。[19] 这是因为:认识、意志同情感都有联系,德性之知和道德意志归根到底是由情感决定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将儒家哲学称之为情感哲学。
载《蒙培元全集》第七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61] 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第281页。
任何价值哲学都离不开主体的情感因素,包括真理价值与科学价值。[40] 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05、68页。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鲁鱼亥豕网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